文章詳細
有效學習高中語文的方法
北晨學?! 「吡⒐?/span>
語文與數理化其它學科有明顯的不同,他沒有較為嚴密的邏輯體系,雖然也有知識性,但是不能按照理科的方式來進行教學。他與英語等外語的教學也是不一樣的,倒是英語教學的體系更接近數理化,因為中小學的以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為目標的外語教學,倒是能有更強的邏輯線路可以遵循。
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,他有著不可忽略的人文性。在語文的學習中或教學中,如果有意無意地漠視了語文的人文性,語文便不再是語文。語文本身不是思維學科,但思維是通過語言來進行的,思維如果離開了語言便難以啟動。所謂的語言,可以是寫出來的,也可以是說出來的,也可以是在頭腦中默默進行著的。不管是以哪種語言來進行思維,都體現著語文的最基本的功能,都是最本色的語文。這樣說來,與其說語文是一門學科,倒不如說語文是一種工具。工具的功能在于運用,運用如果沒能啟動了思維,就不能叫作運用,運用如果沒有社會生活,沒有人倫道德,沒能情感,沒有文化,也就不能叫作運用。一句話,語文不能獨立存在。
但語文又不能上成思維課,不能上成政治課,不能上成倫理課,語文又是獨立存在的。有所依附,但又必須獨立存在,這種對立以統一的矛盾性,體現著語文教學的難度,也體現著語文教學的魅力,關鍵在于如何把握。
基于以上的考慮,中學語文教學成績的提升,我以為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力。
第一,要強化積累。對于語文學習而言,積累非常重要,可以說,沒有了積累也就沒有語文學習,更不要說語文成績的提升了。
最基本的積累是字、詞的積累。漢字的積累起于幼兒園,貫穿于一個人一生的學習生活中,所以,人們說,沒有能識盡的字,也沒有能走到頭的路。而詞語的掌握尤其重要,從最普通的雙音節詞,到成語慣用語,再到諺語、名言警句,這個積累也是終其一生。這個積累,不但要求有量,而且要求有質。所謂質,也就是學習主體,對某個詞語的敏感程度。包括,這個詞的褒貶義,適用對象,運用范圍,習慣性的搭配等等。在一定的語境中,目視(或耳聞)而心會,也能在表情達意時,自然而然的從記憶中跳出,為自己的大腦所驅遣,成為自己語言鏈上的一環。
當然,詞語不可能孤立存在,它首先要存在于適合它的句式中,而句式又是靈動多變的,更能體現一個人的語文休養。句式也需要積累。
第二,其實,從本質上說,無論是對于一個詞語的積累,還是一個句式的把握,都是對一個民族的文化的消化與吸收,都是對文化的積累,當然,這并不是文化的全部。對于對中外文化的積累,語文有著更為廣闊的內涵。
舉例而言,我們不可能去系統地學習孔子、孟子等諸子的學說,但如果我們從不曾接受這些人的影響,那么,我們的語文學習將是多么的蒼白無力啊。所以要積累,表面上看似在積累語句,實際上卻是受著思想的浸潤。直白地說,語文學習需要大量的記誦。上至儒家的經典,再至詩經楚詞,再至兩漢樂府,再至唐詩宋詞元曲,直至現當代的名家散文,一個名符其實的語文高手,必是熱衷于背誦,并且能夠背誦的人。
再看我們的語文課堂吧,先前熱衷于教師的講解,肢解課文,嚼飯喂人,結果越教發現學生越沒有語文水平,非但沒有了水平,連興趣也沒有了。再看后來的所謂的改革,一篇鮮活的有思想有情感的課文演變成了無數的練習題,充滿了功利化的訓練。學生滿腦子都是答題的技巧,但結果呢?是積累嚴重不夠,頭腦空空,語言蒼白,實際的語文能力實在也無從談起。
語文的教與學,都需要返璞歸真,讓語文課堂重現瑯瑯書聲,讓學生的頭腦充實起來。
第三,世事洞明皆學問。語文的積累還包括,生活經驗的積累,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語文。要關注生活,關注自身,關注別人,在處理人與人間的關系時,體驗思考。作為學生,就應當有意思的錘煉自己,作為老師,就應當有意思地引導學生。比如說,寫隨筆。寫的意思最重要,沒有寫的意思,就無法啟動寫作。提起筆來,就要想著寫什么,就得回顧一下之前的生活。想想做的事,想想交往的人,想想其中的樂,想想其中的苦,想想其中的得,想想其中的失。動筆就要動腦,就要反省自己,就要臧否人物,自然需要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,自己的積累。比如說,一句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是對名言警句的引用,更是對先哲思想的吸收,又是豁然于心中開朗的一種頓悟。語文是一種工具,不用無以體現它的價值。語文本身不是情感,不是思想,但離開了語文,也就沒有了情感與思想。
這樣看來,學習語文一定要靠積累,學習語文一定在靠習慣,讀背的習慣,寫作的習慣。一個學生養成了語文學習的習慣,自然也就步入了語文的大天地。一位老師,如果通過自己的努力培養出學生語文學習的習慣,就等于把學生帶到語文學習的路上,成功也就只是個時間的問題。